關于基因與健康,你想知道的都在這!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能發現很多的差距,就比如:
為什么有的人不抽煙,最后得了肺癌?
為什么有的人不喝酒,反而得了肝硬化?
為什么有的人又喝酒,又抽煙,反而很健康,很長壽?
為什么有的人半年前體檢什么疾病沒有,一查出來就是癌癥?
網上有一個段子,張學良又吸煙又喝酒,活了100歲。
其實決定這些的都是基因。
基因通過復制把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使后代出現與前一代相似的性狀。可能很多人覺得一出生就患有的病才是遺傳病,其實不然。有些基因造成的遺傳病會隨著年齡增長慢慢呈現出來 。
3萬:人體內共有3萬個基因,通過復制、表達、修復,完成生命繁衍、細胞分裂和蛋白質合成等重要生理過程,基因是生命的密碼,記錄和傳遞著遺傳信息。
8個:目前,人類已經發現的單基因遺傳病有3000多種,每個正常人身上都隱藏著八九個有害基因,如果在特定情況下 ,這種有害基因會出現給人體帶來疾病,所以說“人無完人 ”這個詞是有道理的。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肺結核突變基因的人,肯定不會錄用他去煤礦工作。如果一個人有風濕突變基因,也不會錄用他去海上工作。因此,基因科學離我們越來越近。
那為什么人與人的健康差距會這么大呢?
朱訊,自2007年起一直在與癌癥病魔做斗爭
周杰倫,因遺傳性疾病,不能長期站立或平躺
健康問題,已經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重視。
癌癥的可怕以及癌癥的高發,大家都知道,我國每年新增患癌的人數有400多萬,死亡350萬,相當于每分鐘有6人被確診患癌。更有甚者,近20年來癌癥呈現年輕化及發病率和死亡率“三線”走高的趨勢。
包括癌癥在內的疾病一般是由內因(先天的遺傳體質)和外因(后天的生活環境、習慣、飲食結構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病越治越多,而且奇怪的病也越來越多。
據不完全統計,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定期體檢,服用保健品等,提高自我的生活水平,但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問題:
每個人都不一樣,難道要吃同樣的保健品? 每個人都不一樣,難道要做同樣的體檢項目? 每個人都不一樣,難道要吃同樣的藥物?
所以也有人開玩笑的說,要是人能有一個說明書就好了。
什么時候該保養了,看看說明書。什么東西可以吃,看看說明書。有哪些病的風險,看看說明書。
其實要想獲得人體的說明書,我們要感謝21世紀最大的醫學發明——基因科技。
曼哈頓原子彈計劃(1942-1945年,20億美元)
阿波羅登月計劃(1961-1972,255億美元)
人類基因組計劃(1990-2000年,30億美元)
人類基因組計劃與曼哈頓原子彈計劃和阿波羅計劃并稱為三大科學計劃。
在海外一些國家,這項技術非常受重視:
1、美國基因檢測推向市場以來,統計數字表明美國家族性的大腸癌患病率較過去已下降了90%,而乳腺癌患病率下降了70%
2、目前美國每年有400萬人進行遺傳基因檢測, 盡管檢測價格高達數萬美元,但檢測人數逐年遞增…
在我國……
中國是世界上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其技術能力毋庸置疑,然而市場普及卻遠不及美國等發達國家…
中國人重疾病治療、輕健康管理的落后思想和錯誤觀念讓大多數人把90%的錢都花在的臨終前,錯誤的醫療關聯,導致了一個又一個悲劇的發生。
他們,她們,紛紛離開了我們。
很多人會問,基因檢測到底準不準?
科學家從上個世紀就開始研究人類的基因。到2003年,多國科學家聯手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圖譜,耗資30億美元。
從此以后,基因研究飛速發展,而癌癥基因一直是研究的重中之重。目前對于乳腺癌、胃癌、結直腸癌等常見癌癥的基因研究已然非常深入。研究發現,很多癌癥與基因關系非常密切。
當人有BRCA1基因突變時,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風險分別是50%~85%和15%~45%。
經典案例
美國知名影星安吉麗娜朱莉通過基因檢測發現自己有BRCA1基因突變,醫生認為她患上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概率分別高達87%和50%,因此她進行了預防性的乳腺和卵巢切除,避免了命中之癌。
(當然對于一般人,不建議很武斷地通過切除來防癌)。
除此之外,當人有RET基因突變時,未來患上甲狀腺髓樣癌的可能性達到90%以上。因此在美國,對于攜帶這個基因突變的人建議在5周歲前切除甲狀腺。
再比如,科研發現57%的腫瘤患者都有P53基因突變。北京疾控中心已經啟動了對普通百姓的P53基因的大規模篩查。
目前國內的基因檢測的應用已很成熟,科學性不用懷疑,已經達到可以普及程度了。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把健康放在首位,在它未生成的同時就
及時發現,并且預防起來。
最后希望這樣的悲劇越來越少,希望人們注重健康管理,永遠都健健康康的!
上一篇:下一篇:
- 2018.11.30
- 中國3.4億煙民,有多少人會得肺癌?答案您可能想不到!
飛速發展的中國,拿過無數個世界第一。但是,這7個“世界第一”相信很多人不知道而且并不想要。...
- Read More
-
- 2018.10.09
- 注意!朋友圈里這3種人,都可能是“潛在抑郁癥患者”!
從全球范圍來講,抑郁癥患者的群體正在不斷壯大。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到2020年,抑郁癥將成為僅...
-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