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前喝湯還是飯后喝湯?7個“煲湯訣竅”廣東人都贊不絕口
煲湯是中國人喜歡的食補養生方式之一。生病喝湯、體虛喝湯、坐月子喝湯……足見湯在中國飲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鍋鮮美可口的湯,不僅是滋補美味,更是家的味道。熬出一鍋好湯需要手藝,科學喝湯也同樣是門學問。
飯前喝還是飯后喝?
湯應該在飯前喝還是飯后喝,困擾了很多人。到底怎么喝呢?
其實,飯前喝湯、飯后喝湯哪種更健康,并沒有絕對的答案。一般來說,飯前飯后來一小碗清淡的湯,對身體都沒什么影響。
飯前喝湯
適合有減肥需求的人。最好的喝湯時間是飯前 20~30 分鐘。不管是茶水還是米湯,都能略微減小之后正餐的食量。
飯后喝湯
吃飽了再喝湯,會增加總的能量攝入。適合想增重的人和住在寒冷地區的人,需要儲存能量。
邊吃飯邊喝湯
盡管湯可能會降低唾液的濃度和稀釋部分胃液,但是它對胃腸道消化液的影響很小。只要不大量喝湯,就沒什么問題。
其實無論是飯前喝湯還是飯后喝湯,都要注意一點:不要喝太多。
飯前飯后大量喝湯,會沖淡胃液,加重腸胃負擔,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不過,有一種喝湯的方法不推薦。↓↓
湯泡飯
湯泡飯看上去跟粥很像,但兩者有本質區別。
粥經過熬制,米粒完全崩解,和水融為一體,淀粉分解成容易被胃腸吸收的糊精,不需要多咀嚼就可消化吸收。
而湯泡飯里的米粒和水是分開的,米粒沒有完全崩解,只是把米飯外層的組織軟化,內部依舊很硬實。
湯泡飯不細嚼,就直接進到胃里,食物本身沒有被充分軟化,很可能會增加胃腸負擔,食物中的養分也不容易被徹底消化吸收。
普通正常人,偶爾吃一兩次并無大礙。建議多嚼幾下,把米飯充分嚼碎。對于消化功能很弱的人,應盡量避免吃湯泡飯。
7個訣竅熬一鍋好湯
1.冷水下料,大火煮沸小火慢燉
熱水下料,蛋白質會迅速凝固,湯會失去鮮味;冷水下料,待煮沸后再改用小火慢燉,能讓營養物質慢慢析出,湯會更加鮮美和營養。
2.加水量是食材重量的3倍
一般情況下,煲湯時的加水量應至少為食材重量的3倍。
如果中途確實需要加水,應以熱水為好,不要加冷水,這樣做對湯的風味影響最小。
3.蓋上蓋子風味和營養更佳
在煲湯時,我們常能嗅到湯的香味,這種“香味”實質上來源于湯內揮發性物質。蓋上蓋子能有效控制該類物質的揮發,還有利于保持煲湯時的溫度。
4.煲湯時間別超過2小時
煲湯時間并不是越久越好,燉煮時間過長,不僅會導致原料營養流失,還會增加嘌呤的含量,增加痛風的風險。
如果是煲肉湯,時間以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為最佳,既能保證口感,也能保證營養。
如果燉骨頭湯或豬蹄湯,時間可適當延長,但也不要超過3個小時。
5.食材多樣化更營養
煲湯時,人們可根據自己的口味或從食療的角度適量添加其他食材。適量的配料混合在一起,不僅能使風味疊加,營養也會更加全面和豐富。
喜甘甜者可加入紅棗,清熱祛濕可加入百合,補血益氣可加入黃芪、當歸……
但需要注意的是,應根據身體狀況選擇配料,如百合偏涼性,胃寒的患者要少用,風寒咳嗽、虛寒出血、脾胃不佳者忌食。
6.配料在煲湯后半程加入
煲湯的前半程不宜加入其他配料,而應單獨燉煮原料,有助保持原本的風味,也就是“原汁原味”。其他配料在后半程加入,保證一定的燉制時間即可。
7.最后再放鹽
有些人認為早點加鹽可以讓鹽完全“融入”食材和湯中,這其實是一種誤解。應該在快出鍋時再加鹽。
鹽放太早會使肉中的蛋白質凝固,不易溶解,也會使湯色發暗,濃度不夠。
鹽放得晚并不會影響湯的味道,反而還能使肉質保持鮮嫩。
特別注意
不少人有這樣的誤區,認為營養都在湯里,平時只喝湯不吃肉。
需要提醒的是,雖然湯汁內含有一定量的氨基酸、礦物質和脂肪等營養元素,但最主要的營養成分仍存在于肉中。
喝湯時,我們也應適當食用富含肉質蛋白的動物性食材,或富含優質蛋白的豆類食品。
切勿食不得法,既浪費了食材,也無法實現喝湯進補的真正功效。▲
文章來源:生命時報
更多健康服務關注漢基基因公眾號??
上一篇:下一篇:
- 2018.03.30
- 身體好不好,看指甲就知道!長這8種指甲的人注意了
或許你只有在剪指甲的時候,才注意到不起眼的指甲,但它卻是中醫眼中腑臟氣血的“顯示屏”。因為...
- Read More
-
- 2018.03.23
- 容易致癌的 7 種做菜習慣,每個中國家庭都很常見
在家吃飯,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不僅代表著安全、健康,更是一家人團聚的溫馨時光。然而,你一定...
-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