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癌癥由炎癥引起!炎癥是這樣一步步“吞噬”健康的!
提到致癌的原因大多數人一臉茫然,可能會有人覺得是環境、壓力、情緒等原因導致突變癌癥,但是其實六分之一的癌癥是由我們平時不太在乎的炎癥感染引起。比如、胃癌可能會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鼻咽癌與皰疹病毒感染有關。
1/6的癌癥由炎癥引起
小到感冒,大到非典型肺炎、埃博拉等,本質上都是炎癥,但嚴重程度有著天壤之別。國際癌癥研究中心的一項報告顯示,世界上1/6的癌癥是由細菌、病毒感染引起的,這些感染便是老百姓俗稱的“炎癥”。
研究表明,炎癥可發展為包括癌癥在內的多種疾病,因此炎癥性疾病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大“國民病”炎癥是臨床常見的一個病理過程,可發生于各個組織和器官。日常生活中以感染性炎癥居多,它是人體抵御外界有害病菌侵襲產生的防御反應。一旦部分機體“遇襲”,炎癥反應隨時可能發生,常見的有胃炎、鼻炎、扁桃體炎、肺炎、肝炎、腎炎等。有時候,引起炎癥的原因并沒有消失,會讓炎癥變成一種長期的、對身體有害的狀態。從心臟病到抑郁癥,失控的炎癥會擾亂人體的多項生理功能。
目前醫學界已明確,宮頸癌與人類乳頭瘤病毒感染有關。
研究顯示,胃癌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相關,鼻咽癌與皰疹病毒感染相關,肝癌與肝炎病毒感染相關。
血管中脂肪斑塊的形成會引發慢性炎癥,吸收白細胞,變得越來越大,形成血栓,最終導致心臟病發作。
炎癥如果發生在關節,會對其造成嚴重損傷,患者會出現疼痛和僵硬感,例如常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
胃腸道的炎癥也會對骨骼健康造成破壞性影響,這是因為炎癥阻止人體吸收重要的骨骼構建營養素(如鈣、維生素D)。
2015年一項研究顯示,炎癥會引發情緒低落、缺乏食欲和睡眠不佳等抑郁癥狀。先前的研究發現,抑郁癥患者血液中的炎性蛋白含量較高。
眾多研究證實,炎癥還可能打破腸道細菌平衡,誘發腸道疾病;
肺部發生炎癥,會引起液體聚積和氣道變窄,造成呼吸困難;
慢性炎癥會誘發2型糖尿病,導致胰島素抵抗,與體重增加存在關聯性;
牙齦的炎癥可能與老年癡呆癥有關系。
6招減少炎癥
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定期體檢,可以防患未然。
1
美國加州大學研究發現,每天2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有抗炎作用。
而肥胖會直接導致炎癥反應,將體質指數BMI控制在24以下,有利于身體健康。
2
很多果蔬含有抗氧化物,能消除體內自由基,抗擊炎癥,比如菠菜、西蘭花、西紅柿、洋蔥、櫻桃等。
堅果中抗炎物質含量豐富,每天吃點堅果可降低心臟病等患病風險。
三文魚、金槍魚和沙丁魚等魚類,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有助對抗炎癥。
相反,甜食、高脂食物、油炸食物、加工肉制品中富含飽和脂肪酸,會加重炎癥,應該少吃。
3
高質量的睡眠是人體加油站,每天6~7小時必不可少。長期缺乏睡眠,機體免疫力會下降,容易遭受病菌侵襲,引發炎癥。
4
多喝水有利于排除體內廢棄物,女性尤其要多喝水。如果女性體內水分不充足,很容易導致婦科炎癥。
5
長期生活在壓力下,人體內分泌紊亂,會促進炎癥的發生。學會善于釋放壓力,保持良好心態。
6
炎癥雖然有誘發癌癥的風險,但也并不可怕,只要我們定期體檢,及時發現癌癥病變,早治療早發現,就不會危及生命,研究證實,早發現90%的癌癥可治愈。
除外傷外一切疾病與基因有關,通過基因檢測盡早發現疾病的風險,做到早預防,真正的遠離疾病,讓健康管理更加精準。
掃碼關注贏驚喜?
上一篇:下一篇:
- 2017.09.05
- 患癌趨于年輕化,你不一定會知道的防癌食物!
據最新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國內平均每分鐘有6人被診斷為癌癥,5人死于癌癥,人的一生中患癌概...
- Read More
-
- 2017.08.29
- 夏末秋初養生需潤肺這些食譜可常吃
夏末秋初氣溫有所下降,但是暑意未消,依然會感覺到很熱,于此同時還會出現皮膚干燥、喉嚨不適、...
-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