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的健康與撒貝寧、詹啟敏.......最后觀眾們都哭了!
《開講啦》是CCTV-1和唯眾傳媒聯合制作的青年電視公開課,是由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撒貝寧主持的頻道,在本期《開講啦》特別策劃“大醫生”系列,助力“健康中國”,首期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分子腫瘤學專家詹啟敏教授,為我們帶來關于精準醫學與未來醫學的分享,拓展對生命的嶄新認識!
大醫生開講健康中國
什么是精準醫學,詹院士給出了既專業又易懂的回答:“精準醫學是給老百姓提供個性化的,量身定做的健康醫療方案。精準醫學不僅僅是疾病的治療,更是疾病的預防,通過科技讓我們更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疾病地雷,從而達到將疾病防范于未然的目標。”
他分享了一個早衰癥兒童的案例,向大家闡明如何通過精準篩選的方法,排除致病因素,幫助父母孕育出一個健康的孩子。而已在各地實施的耳聾基因的篩查,也可以避免《千手觀音》中的因藥致聾的舞者的悲劇重現。一位罕見病患者媽媽的分享令全場觀眾及嘉賓動容,詹院士說:“讓你感到無助的這一頁很快會翻過去。”世界上有6000多種罕見病,而能夠確診的只有3000多種,罕見病的治療及用藥保障政策現在已寫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已成為醫學科技攻關的一個重要目標,“重視會帶來改變。”
詹院士強調現階段科技自主創新的重要性,精準醫學不僅僅是疾病的預防,更是通過最前沿的醫學生物技術,比如大數據、基因組、分子影像等,結合病人的病情、臨床信息、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等,提出精準的診斷和分類,治療,以及預后轉歸。他希望在不久的未來,人們對“健康”的理解不再是你有沒有去醫院,有沒有看醫生。他認為大健康的概念是 “從生命形成的第一天起,一直到生命終結的臨終關懷”。
有時治愈,經常關懷,永遠安慰
未來的精準醫學匯聚前沿技術,人工智能可以提供大量醫療數據,讓醫生輕松獲取來自世界各地的病例,更好地作出診治。青年代表提出問題:那以后我們可不可以就直接找機器人看病了?詹院士的答案是智慧醫學是在后臺做支撐,它永遠不可能來到前臺,它的案例來自醫生,它的高度在于人的智慧,但,這也對醫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要不斷學習最前沿的科學。詹院士認為醫療的基本模式是醫生和病人,醫療更多的是有時治愈,經常關懷,永遠安慰。人文是醫學的一只翅膀,對疾病瞬間的變化的捕捉,都需要我們的大夫在一線。“我接觸很多腫瘤病人都是中末期,他們那時候需要的更多的是關懷,放在病人肚子上的手如果是一只機器手的話,是感受不到溫度的。”青年代表中一位來自沈陽的腫瘤科大夫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科學與藝術在巔峰握手
本次錄制現場還來了兩位樂隊的成員,他們樂隊的名字竟然叫青光眼樂隊!這是由一群學歷都在博士以上的醫生組成!提到為什么取這個名字的時候,青年代表吳舟橋說,他們樂隊第一首歌就叫《急閉青》,歌詞就是科普青光眼。其它的歌名也都是關于疾病,比如《腰椎間盤突出癥》《良性前列腺增生》《精神分裂》《全麻》……他們將醫學知識拉上舞臺,也突破了醫生群體“嚴肅冷峻”的刻板印象。
詹院士認為生活更豐富,內心更豐富的人,有助于他成為一個好醫生,醫學不僅是科學,更是人學,醫學工作者需要超高的技術,更需要人文關懷。醫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不僅能調節自身壓力,還能推動和病人之間的良性溝通。詹院士首次分享他在2016年畢業典禮上準備的歌曲——《同窗之誼是沒有血緣的親情》背后的創作故事,現場一曲琵琶獨奏,更是充分展現了“科學與藝術的巔峰握手”。
知未來,防未來,健康活未來
掃一掃立即關注我們
上一篇:下一篇:
- 2017.04.20
- 可怕!發現它大多已經是晚期
肝臟是人體功能最多的器官,在新陳代謝﹑膽汁生成﹑解毒﹑合成蛋白、凝血﹑免疫﹑能量產生及水與...
- Read More
-
- 2017.04.13
- 漲知識!原來通過手指能透露這么多信息,趕緊get√
我們的身體有時候往往給我們透露著許多消息,但是我們有的時候卻不善于發現,原來手指能透露這么...
- Read More
-